词:
解释:
(一)位于安徽芜湖之赭山西南麓。始建于唐乾宁年间(894~897),北宋大中祥符年间(1008~1016)改为今名。清乾隆(1736~1795)、嘉庆年间(1796~1820)均曾修葺。咸丰年间(1851~1861)毁于兵火,光绪(1875~1908)时重建。殿宇依山而建,计分三重,层层高出,世传寺内藏有金印,价值连城。昔时香火鼎盛,凡朝九华山者,必先于此进香,故有‘小九华’之称。寺后赭塔规模宏大,‘赭塔晴岚’为芜湖八景之一。
(二)位于北平市。初创于宋末,僧且住之皈依弟子刘望云于故宅建立西刘村寺,元代改称报恩洪济寺。太祖十六年(1221)万松行秀入主本寺,十九年,行秀应耶律楚材之请,于寺中著「从容录’,弟子林泉从伦继住于此。后遭兵火,寺宇尽毁。
明景泰年间(1450~1456)喜云普慧于故址得佛像、石龟、石柱等,遂于天顺年间(1457~1464)复建,赐额‘弘慈广济’。万历十一年(1583)恒明性美与张守忠、张元善重修。清顺治十三年(1656)世祖幸此,建立戒坛,后改为律院,以宏律法。民国二十一年(1932)元月复遭火灾,焚烧殆尽,寺中所藏明本大藏经亦焚毁。二十四年吴佩孚等人重建,恢复旧观。
寺宇占地二十五亩,坐北朝南,主要建筑有山门、天王殿、大雄宝殿、观音殿、藏经阁、舍利阁等。西路院内有三层白玉石筑成之戒坛,乃清顺治皇帝幸此时所建。[新续高僧传卷九、卷二十九、卷三十五、卷三十八、卷四十五、卷五十三、敕建弘慈广济律院新志、日下旧闻考卷五十一、旧都文物略]
(三)位于山西五台县城内。俗称西寺。创建于元代至正年间(1341~1370),明清时曾局部修葺。殿前有八角形石幢,高四公尺,座上镂有石狮,幢身雕有佛像,顶部覆以宝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