更新时间:2022-10-30 00:04:12

佛学大辞典
律宗

词:

律宗

解释:

依五部律中之四分律以弘通戒律之大乘宗派。为我国十三宗之一,日本八宗之一。其宗旨系奉持四分律之净戒,而以一乘圆顿之妙理为旨归。

佛陀入灭后,弟子优婆离尊者结集律法,分八十次诵出,是即八十诵律,其后将之传于五大尊者。其中,优婆鞠多复有五弟子,各就其根性于八十诵律中采集相近者各成一部,此即五部律。五部律中之昙无德部以随说随止而为一分,前后四度说竟,故称四分律。一般所说之律宗,即指弘传四分律之四分律宗,以昙无德为开祖,由唐代道宣(596~667)集其大成。除四分律外,传入我国者尚有萨婆多部之十诵律、大众部之摩诃僧祇律、弥沙塞部之五分律,迦叶遗部则仅传戒本,广律则始终未译就。盖佛教传入我国后,初译皆小乘经典,至鸠摩罗什始渐出大乘经论,并于姚秦弘始六年(404)与弗若多罗三藏共译萨婆多部之十诵律,事半未就;得昙摩流支及卑摩罗叉续成之,共六十一卷,为我国有广律之始。弘始十二年(410),佛陀耶舍、竺佛念等又将昙无德部之四分律分五次译出,共六十卷。至东晋安帝义熙十四年(418),由佛陀跋陀罗与法显共译摩诃僧祇律,得四十卷。刘宋景平元年(423),罽宾佛陀什和智胜共译弥沙塞部之五分律,亦成三十卷。由之,五部律中,于刘宋前传来我国者即有三部。当时诸律虽均在我国弘扬,然光大而昌行于后代者,则唯四分律。

魏文帝黄初三年(222),昙摩迦罗(梵Dharmaka^la)至洛阳,以我国僧众仅剃除须发、身着缦衣,而无律法之行持,乃誓弘律法,至魏少帝嘉平二年(250),方译出僧祇戒本一卷,敦请十位梵僧立羯磨法,首开以十大僧传戒本之先例,此即我国传授戒法之始。元魏孝文帝(471~499)时,有法聪者,原习僧祇律,其后精研四分律,并极力弘扬,然仅限于口授,而未有文字著作等之流传。至道覆律师方才造疏释文,唯亦不过以问答方式以资抉择而已。慧光律师以后始有章疏,而开启四分律藏疏释之风。其时,以慧光略疏四卷、智首大疏二十卷、法砺中疏十卷,号称三要疏,三要疏为时人所习用,因之四分律宗之历祖相承亦于焉产生,计有九祖:(一)法正尊者,即四分律主。(二)法时尊者,为我国四分律宗之初祖。(三)法聪尊者,为四分律第二祖。(四)道覆律师,作疏问答立义。(五)慧光律师,作四分章疏。(六)道云律师。(七)道照律师。(八)智首律师,作广疏二十卷。(九)道宣律师,作四分律行事钞。

自第六祖道云起,开始分出流派,其门下有洪遵、道洪。洪遵传洪渊,洪渊传法砺(569~635)。法砺居于相州,着四分律疏十卷,其系统称‘相部宗’。法砺再传道成,道成传满意与怀素。满意居西塔,弘扬法砺之‘相部律’;怀素居东塔,弘扬‘东塔律’。又第七祖道照传智首,智首传道宣,道宣久居终南山,而蔚成南山律宗。道宣虽为第九祖,然后来律宗兴盛流衍,道宣遂被尊为南山律宗第一祖。道宣精通戒仪,博通法华、涅槃、楞伽、胜鬘等诸经之旨,著述极多,而以行事钞、戒疏、业疏、拾毗尼义钞、比丘尼钞等,被后世尊为南山律宗五大部,四分律亦由之而大成,而与相部律、东塔律成鼎足之势。又与道宣同门之道世著有‘四分毗尼讨要’一书,奉持其学说之人,称寪‘要家’;对此,奉持道宣四分律行事钞之人,则称为‘钞家’。

怀素曾撰四分律开宗记,以破法砺之十六大义。法砺所著之四分律疏称为‘旧疏’,对此,怀素之开宗记则称为‘新疏’。满意之门人定宾亦作破迷执记一卷,以反驳怀素之说。满意又授法大亮,大亮传昙一。昙一宣讲四分律凡三十五钵,兼弘相部律及南山律,复于道宣之行事钞,撰作发正记,以阐扬其义理,使南山律宗大显于后世,荆溪湛然、清凉澄观皆曾从其门习律。我国初传律法,系四律杂弘,无一中心准则,至道宣继承智首之系统,专弘四分律,树立佛徒之生活规范,四分律乃成我国律法之中心。而道宣所著之行事钞,后人为之作注解者竟达一百余家之多。 于唐代时,律宗三家论诤不绝,其教义根本相异处在‘戒体’。戒体者,受戒法时受者所发得,而领纳于心中之法体。四分律宗本依成实论,故以戒体为非色非心之不相应行法,法砺之相部宗依此说,提倡‘非色非心法戒体论’;怀素之东塔宗以戒体为无表色,依俱舍论等而提倡‘色法戒体论’;道宣之南山宗系依准成实论而立,故亦提倡‘非色非心法戒体论’,唯道宣以唯识宗义解释四分,主张四分律本位虽系小乘,然与萨婆多律等不同,分通大乘,前二宗则皆主张四分律唯是小乘。相部、东塔二宗于唐后即日渐衰微,此后,所谓律宗实即指南山律宗。

道宣弟子甚多,有周、大慈、文纲、名恪、秀、灵□、融济及新罗之智仁等数十百人。文纲有弘景、崇业、道岸等弟子。弘景门人有一行、鉴真,鉴真尝习南山钞于融济,习智首疏于义威、智全,开元年间(713~741),日僧荣睿、普照等来华,请鉴真东渡,历十一年始达日本,弘传律法,被尊为日本律宗之祖。道宣门下众多弟子中,以周律师(或谓秀律师)为南山律第二祖,其后相承之诸祖为道恒、省躬、惠正、法宝、元表、守言、元解、法荣、处恒、择悟、允堪、择其、元照、智交、准一、法政、法久、如莲、行居、真照等。历代诸祖皆致力造立章疏,广为传布。其中第十三祖台州允堪律师(1005~1061)曾就道宣之十部著作撰著会正记等之记解,世称‘十部记主’;第十五祖杭州元照律师(1048~1116)参究天台、净土之学,作三大律部之记解,而成为一代律学名著,即资持记、行宗记、济缘记等。

唐末五代,教难与兵火不断,律宗与其他诸宗顿衰。至宋代,允堪与元照之记解先后流传宇内,律宗复兴。然允堪之‘会正记’与元照之‘资持记’均为道宣四分律行事钞之记解,而两书所作之解释往往各异,遂使南山宗分裂成会正、资持二宗。元、明两代,律宗之传承虽未中断,然以典籍散佚之故,复见衰颓之象。明末清初,金陵(南京)古心律师登五台山,感得文殊于云端授戒,返归金陵灵谷寺后即开戒说法,重兴律宗,其法嗣三昧律师寂光于金陵东南之宝华山开辟道场,主持戒席先后达百余坛,是为宝华山第一代,弟子以香雪、见月为着。见月承嗣宝华山之法席,香雪至常州天宁寺,均大弘律宗。其后见月传定庵、定庵传松隐,松隐传闵缘,闵缘传珍辉,珍辉传文海,文海传理筠,相继领导宝华山之一派。清世宗雍正十三年(1735),文海奉诏入京(北京),住持大法源寺,旋即奉命开三坛大戒,时四方之乞戒者达一千八百余人。至太平天国之乱起,宝华山首当其冲,破坏甚钜,乱后重建,每年戒坛仍常开,然南山一脉曾一度失其三大部。至清末,由徐蔚如从日本请归,重刊于天津刻经处,但错误特多,弘一大师乃发誓愿,以毕生精力研究戒法,护持南山律宗,遍考中外律丛,校正三大部及其他律藏,使南山律又大放厥光。

于韩国,研习律学、奉持律法之风气亦甚早,唐贞观十一年(637)慈藏来华,止于终南山云际寺,数年后归国,即于通度寺兴筑戒坛,大建律法。另据唐代法宝律师之批文所载,道宣曾撰拾毗尼义钞一文,其稿初成,即为一新罗僧所窃,凡有二百余年中土不见此文,直至会昌五年(845)始自新罗国得之。又于李穑所撰通度寺释迦如来舍利记一文中有‘南山宗通度寺’之语。此外,于道宣众多门人中,智仁即为新罗国人。据上述记载,足见律宗于唐代即已传入朝鲜,然至高丽太祖十八年(935)始于开城兴建开国寺,以为南山宗之本寺。宋神宗元丰八年(1085),高丽文宗之王子义天来华,从元照习律,归国后数度开讲行事钞。至高丽朝末年,律宗之流传皆为单独一宗之行,至朝鲜太宗七年(1407),南山与总持(真言)二宗合称为总南宗,世宗六年(1424)时又废诸宗之别,仅余禅教二宗,而将总南宗摄于禅宗,其后律学乃渐次衰微。宪宗在位年间(1835~1849),律僧大隐朗晤被世人誉为‘道宣再来’,与弟子草衣共为朝鲜最后之律学名师。

日本之律宗,主要传自我国南山宗之鉴真和尚(688~763)。鉴真于唐玄宗天宝十三年(754)至日本弘法,在东大寺创设戒坛院,传授戒法。自唐招提寺设戒律研究道场以来,日本律宗即渐兴起;关东药师寺、筑紫观音寺等,亦相继设置戒坛,日本之僧尼多在以上三寺受具足戒。然未几,律宗之流传,由突然勃兴之势,顿转衰微,乃至徒有其名。其后,律宗兴盛之阶段为:(一)镰仓时代,俊艿依北京(今之京都)律,觉盛、睿尊等依南都(今之奈良)律,致力于复兴律宗之活动。(二)江户时代,有真言律宗、天台安乐律、净土律等宗之弘扬,使戒律再兴。(三)明治时代,因受西化运动之影响,而有废佛毁释之举,云照等乃力倡复兴戒律。时至今日,有以唐招提寺为本山之律宗,及以西大寺为本山之律宗等派别。

律宗所依用之经典,不若其他各宗之采用经藏或论藏,而以戒律典籍为主要依据,如四分律、梵网经等,此外亦依准南山律师撰录所载之大小经律论,如法华经、瑜伽师地论、成实论等,以为立教之大旨。其旨归所趋,乃在于‘一乘圆顿’,而致力阐扬‘大小相融’、‘三学相即’等圆极之妙理。

本宗之戒律理论可大别为戒法、戒体、戒行、戒相四科:(一)戒法,指佛陀所制之教法,即律藏之内容。(二)戒体,指由戒所得的防非止恶之体性,即受戒发誓时,受者内心所生防非止恶之力量。(四)戒行,指随顺戒体而如法发动身口意三业之行为。(五)戒相,指持戒之妙德表现于外而可为持戒轨范者。戒乃一切善法之大本,同时亦为了悟宇宙真理之妙行;戒行为真理之具体表现,行戒则为最确实无谬之修道方法。佛教各宗派虽皆有修持法门,然以律仪之繁文发展与各种教团之递嬗,本为教徒所须共守之律则即演成一专门教仪知识,独立成一专门宗派。四分律之弘扬本不始于道宣,而道宣于四分律之流布实有其功,除上文所述者,道宣复创立化制二教。化教者,即经论所诠之定慧二门,如四阿含等之一切大小权实之教,皆属逗机益物之教法;制教者,即律教所诠之戒学法门,系如来为防止弟子之过患所设之教法。道宣复融通大小二乘,以大乘之义解释小乘律典,成立佛陀教义之整体观;此外又综结诸戒为法、体、行、相等四科。

道宣之著作除五大部外,另有戒本羯磨注解及小部律章、诸文部帖等,皆为律学之重要典籍。其大纲不出止作二持,略表如左。

道宣之本意,即以止作二持别摄律学,而广摄一切佛法。盖止持者,指五篇七聚之止恶门,即僧尼二部之戒本;作持者,指持戒、说戒等之修善门,即二十犍度所揭示者。两者总摄佛陀所说之一切诸戒。于止持门中,僧之二百五十戒与尼之三百四十八戒,并称为二具足戒。二具足戒各含广


佛学大辞典工具简介

佛学大词典内容相当广泛,包括佛教各种专门名词、术语、典故、典籍、专著、名僧、史迹等等本书对每条辞目首先注明其词性。

佛学大辞典工具使用说明

返回
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