词:
解释:
梵名Madhyama^gama。音译作摩地岩阿甘。凡六十卷。东晋瞿昙僧伽提婆译。收于大正藏第一册。为北传四阿含之一。关于中阿含之名称,据分别功德论卷一载,中者,乃不大不小,不长不短,事处中适之义。中阿含,即为不长不短经典之总集。又据萨婆多毗尼毗婆沙卷一载,中阿含,乃佛陀为利根众生说诸种深义,为学问者所习。
全经共有五诵,十八品,二二二经。五诵即:(一)初诵,(二)小土城诵,(三)念诵,(四)分别诵,(五)后诵。十八品即:(一)七法品,包括十经。(二)业相应品,包括十经。(三)舍梨子相应品,包括十一经。(四)未曾有法品,包括十经。(五)习相应品,包括十六经。(六)王相应品,包括十四经。(七)长寿王品,包括十五经。(八)秽品,包括十经。(九)因品,包括十经。(十)林品,包括十经。(十一)大品,包括二十五经。(十二)梵志品,包括二十经。(十三)根本分别品,包括十经。(十四)心品,包括十经。(十五)双品,包括十经。(十六)大品,包括十经。(十七)晡利多品,包括十经。(十八)例品,包括十一经。
本经以叙述佛及诸弟子所说之教义为主,间亦含有佛陀对弟子、异学、王者、居士等之教诫。本经较杂阿含作进一步之法相分别,视佛陀为三十二相具足之佛身。若杂阿含为经之正体,中阿含则具有论之味道。
于南传五部中,中部(巴Majjhima-nika^ya)相当于本经。中部共有三聚,十五品,一五二经,即:(一)第一聚,包括五品,各有十经。(二)第二聚,包括五品,各有十经。(三)第三聚,包括五品,前三品各有十经,后二品各有十一经。又据日本学者姊崎正治之汉译四阿含(ThefourBuddhistA^gamasinChinese),及赤沼智善之汉巴四部四阿含互照录所载,汉译中阿含与巴利文中部仅有九十八经相同,且二者经品之顺序亦不完全相符。
汉译中阿含之同本异译,有昙摩难提译之中阿含经五十九卷,及僧伽提婆译之中阿含经六十卷二种。
近时于我国新疆地方发现之梵文残卷中,有相当于汉译之中阿含经第一二一经请请经(梵Prava^ran!a^-su^tra)、第一三三经优波离经(梵Upa^li-su^tra)、第一七○经鹦鹉经(梵S/uka-su^tra)。荷伦雷(R.Hoernle)于其著作ManuscriptRemainsofBuddhistLiteraturefoundinEasternTurkestan,vol.Ⅰ中收录之。
另西藏大藏经所收之MdoChen-pogzugs-cansn~in%-posbsu-bashes-bya-ba相当于中阿含第六十二经频鞞娑逻王迎佛经,Lasrnam-parh!byed-pa相当于第一七○经鹦鹉经,Khams-man%-poh!imdo相当于第一八一经多界经,MdoChen-poston%-pa-n~ids/es-bya-ba相当于第一九○经小空经,MdoChen-poston%-pa-n~idchen-poshes-bya-ba相当于第一九一经大空经。
关于中阿含之部属,据法华经玄赞卷一本、华严经疏钞玄谈卷八等所举,四阿含均为大众部所传。然俱舍论稽古卷上则举出,中阿含、杂阿含为萨婆多部所传。现代学者亦认为中阿含系萨婆多部所传。[五分律卷三十、撰集三藏及杂藏传、长阿含经序、历代三宝纪卷七、卷八、大藏经纲目指要录卷六上、阅藏知津卷二十七、卷二十八、原始佛教圣典之集成(印顺)](参阅‘阿含’3617、‘阿含经’3619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