更新时间:2022-10-30 00:04:12

佛学大辞典
五重唯识

词:

五重唯识

解释:

又作五重唯识观。法相宗以诸法均由观识转变而来,持此观法,将唯识体之浅深粗细次第分为五重,此即五重唯识观。又见道以前之相似观有五重层次,但在见道真观,达到第一重之唯识观时,即可立证真如。

五重唯识观为窥基所创,即:(一)遣虚存实识,遣,即遮遣,意为否定。在三性中,遍计所执为虚妄,体用皆无,故舍遣之;以依他、圆成为诸法之体相与实性,以其为真实,故存留之,并观此二性乃唯识之所现,此为第一重唯识观。(二)舍滥留纯识,在第一重观之时,依他之事与圆成之理虽不离识,但内识中仍有客观之境界(相分)与主观之心(见分、自证分),心唯内有,境亦通外,为恐相分之内境与心外之境混淆,无法得到正观,故须舍境留心,此为第二重唯识观。(三)摄末归本识,在第二重观之时,虽已舍离心境相对之滥境,然所留之心法仍有识自体(自证分)之本与作用之末(见相二分)的分别,因末离本则不存在,故摄末归于本,此为第三重唯识观。(四)隐劣显胜识,心王和心所之自体,虽同样变现见相二分为能缘、所缘,然心所仅为心王之伴属,作用较劣,故须隐蔽较劣之心所而彰显较胜之心王。此为第四重唯识观。(五)遣相证性识,第四重时,虽已显存心王,但心王有事、理之别(事为相用之依他起性,理为性体之圆成实性),故须遣依他之相用,证圆成之实性。此为第五重唯识观。

以上乃对心王而说,若从一般观点视之,在心王、心所、色法、不相应行法、真如等五法之事理上,亦应遣前四重,而证第五重。复次,以上五重乃在说明悟入三性之层次,故离三性观则不存在。

又五重中之第一重为总观,后之四重为别观。又前四重乃观现象识之相唯识,为见道以前之修法;第五重为观真如唯识之性唯识,乃见道以后之修法。[般若心经幽赞卷上、大乘法苑义林章卷一末、成唯识论了义灯卷一本、唯识义章卷一末、卷二本、大乘法相宗名目卷五下]


佛学大辞典工具简介

佛学大词典内容相当广泛,包括佛教各种专门名词、术语、典故、典籍、专著、名僧、史迹等等本书对每条辞目首先注明其词性。

佛学大辞典工具使用说明

返回
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