词:
解释:
呾叉始罗,梵名Taks!as/ila^,巴利名Takkasila^。为北印度之古国。又作特叉尸罗国、德差伊罗国、德叉尸罗国、呾叉尸罗国、竺刹尸罗国。意译石室国、削石国、截头国。据大唐西域记卷三所载,该国周长二千余里,都域周长十余里,曾隶属迦毕试国、迦湿弥罗国,土地肥沃,花果繁茂,伽蓝虽多,已甚荒芜,僧徒寡少,属大乘教派。
有关该国之名称诸经记载有异,如阿育王经卷十骨相因缘,译作凿石;北本大般涅槃经卷十九,译作细石;佛本行集经卷三十八,译作削石。而高僧法显传,称为贤石城(梵Bhadras/ila)。纪元前四世纪末,希腊亚历山大大王曾入侵此地,未几,为摩揭陀国王月护(梵Candragupta)所统治,又曾为犍驮罗之领地。另据阿育王传卷三载,阿育王为太子时,曾受父命来此地平乱,并任总督。即位后,派遣王子驹那罗(梵Kuna^la)住此,为住民所伤,王怒而戮灭住民。
该国文化极高,设有极著名之大学,文法家波尔尼即曾在此大学受业。又有关其都城今日之位置,现代学界各有不同说法。英国考古学家康林罕(A.Cunningham)主张在旁遮普省(Panjab)之洛瓦平第(Rawalpindi)与阿都科(Attock)间,喀拉喀赛里(Ka^laka^serai)东北约一公里之沙德里(Shadheri)附近:英国之印度学者史密斯(V.Smith)认为在沙德里西北约十公里处,另一学者马丁(St.Martin)亦同意此说。然同为当代知名学者之德氏(N.L.Dey)则综合诸说,谓在洛瓦平第西北约四十余公里处。
此外,大唐西域记卷三又载,于呾叉始罗国之北界,渡过信度河(Indus,印度河),向东南行二百里有萨埵王子投身饿虎之遗迹,并立有石窣堵波,即‘饿虎投身塔’。关于饿虎投身塔,康林罕认为即今马尼迦拉(Ma^nikya^la)所存之佛塔,然另有学者认为此塔属犍驮罗式,于年代上不能依准西域记所传阿育王建塔之情况而定。
或以呾叉始罗仅系一城市而非国家,有三处年代不同之都市遗迹,四周边境散布许多佛教遗迹,时代约在西元前五世纪至西元五世纪之一千年间。由于二十世纪之发掘而闻名。亚历山大大王入侵此城后,以富裕之名传至西方。孔雀王朝时代,阿育王为太子时,佛教可能已传入。西元前二世纪大夏之希腊入侵入,建立新都市,继之有塞族(Sska)、帕西亚族(Parthia)入侵,于贵霜族侵入后才建第三个呾叉始罗市。
这些外族统治时代,佛教文化极兴盛,市内外均营造佛教施设,与其西邻犍驮罗同为佛教美术兴盛之地。西元二三○年顷,被伊朗之萨珊王朝(Sa^sa^n)占领,佛教文化一时中断,然至四世纪末,别派之贵霜族收复此市,再兴佛教文化历数十年之久,此时我国法显亦来访此地。此市之佛教伽蓝于五世纪被入侵之咽哒(Hephthali^tes,或Hai^tal)破坏,终未能恢复,七世纪时玄奘旅行此地时,已成废墟。[杂阿含经卷二十三、贤愚经卷六、六度集经卷一、大庄严论经卷八、卷十五、V.Smith:EarlyHistoryofIndia;N.L.Dey:The
GeographicalDictionaryofAncientandMediaevalIndia;J.Marshall:Taxila,3vols.1951;AGuidetoTaxila,4ed.,1960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