更新时间:2022-10-30 00:04:12

佛学大辞典

词:

解释:

梵语stu^pa,巴利语thu^pa。音译作窣睹婆、窣堵婆、窣都婆、薮斗婆、数斗波、苏偷婆、素睹波、私俞簸、率都婆、卒都婆。略译作塔婆、偷婆、兜婆、佛图、浮图、浮屠、佛塔。意译作高显处、功德聚、方坟、圆冢、大冢、冢、坟陵、塔庙、庙、归宗、大聚、聚相、灵庙。为‘顶’、‘堆土’之义。

原指为安置佛陀舍利等物,而以砖等构造成之建筑物,然至后世,多与‘支提’(梵caitya)混同,而泛指于佛陀生处、成道处、转法轮处、般涅槃处、过去佛之经行处、有关佛陀本生谭之圣地、辟支佛窟,乃至安置诸佛菩萨像、佛陀足迹、祖师高僧遗骨等,而以堆土、石、砖、木等筑成,作为供养礼拜之建筑物。然据摩诃僧祇律卷三十三、法华义疏卷十一等之记载,则应以佛陀舍利之有无为塔与支提之区别,凡有佛陀舍利者,称为塔;无佛陀舍利者,称为支提。准此,则安置佛陀舍利之拘尸那、摩揭陀等八塔为窣堵波,另如迦毗罗城佛生处塔、佛陀伽耶菩提树下之成道处塔、鹿野苑之转法轮处塔、祇园精舍大神通处塔、曲女城边三道宝阶处塔、耆阇崛山大乘经处塔、庵罗卫林维摩现疾处塔、沙罗林中涅槃处塔等‘八大灵塔’则皆属支提。

有关造塔之起源,可远溯至佛陀时代,如十诵律卷五十六所载,须达长者曾求取佛陀之发与爪,以之起塔供养;另如摩诃僧祇律卷三十三所载,波斯匿王仿效佛陀,建立迦叶佛塔礼拜供养。于佛陀入灭之后,则有波婆国、人遮罗国、罗摩伽国等八国,由香姓婆罗门八分佛陀舍利,八国各自奉归起塔供养,此即建造窣堵波之嚆矢。此外,据阿育王传卷一、善见律毗婆沙卷一等载,佛陀入灭后二百年顷,君临摩揭陀国之阿育王,曾于其领土各地建八万四千宝塔。据日本学者逸见梅荣之考证,山琦(Sanchi)遗迹中之古塔(如图),其核心部位之砖造塔即昔时阿育王所造者。

若就塔之广泛名义(兼含塔婆与支提)而言,世界各地著名之建构极多,例如:(一)中印度巴赫特(Bharhut)遗迹之塔,塔身已全然坏灭,仅存石栏、石门,推定系建于西元前二世纪熏迦王朝时代之古塔。(二)佛陀伽耶大塔附近之古石栏,约造于西元前一世纪顷。(三)阿旃多(Ajanta)第十窟、那西克(Na^sik)第十七窟、迦利(Ka^rli^)、贝德沙(Bedsa^)等著名佛教遗迹之支提,均造于西元前二世纪至一世纪顷,为古制佛塔之重要代表遗构。(四)西元一世纪顷统领北印度犍驮罗国之迦腻色迦王,曾于迦毕试国雪山下造立高达三十二公尺之塔。又于犍驮罗国建立雀离浮图,高二百二十余公尺,共十三级,洛阳伽蓝记卷五称之为‘西域浮图中最第一’。(五)犍驮罗地方另有数处遗迹之古塔(见下图),均造于西元前后至二三世纪,如达尔玛拉兹卡(Darmarajka)、玛尼恰拉(Manikyala)、塔库特伊巴希(Takt-i-Bahi)、亚力玛斯

吉德(AliMasjid)等处之塔。(六)锡兰(今斯里兰卡)之阿■罗陀补罗遗存有数座古塔,其中之塔园(巴Thu^pa^ra^ma,又称塔寺)系天爱帝须王(巴Deva^nampiya-tissa)所建,乃锡兰岛上最早之塔。另有造于西元前一世纪顷之无畏山佛塔(巴Abhayagiri),高一百二十余公尺,基坛底部之直径约一一五公尺,塔身直径约八十六公尺,系护持无畏山寺派之婆他伽马尼王(巴Vat!t!aga^man!i)所建。此外,造于西元前二世纪顷之鲁宛维利塔(Ruwanveli)亦为极着名之古塔。(七)缅甸兰贡(Rangoon)之瑞德宫佛塔(Shwedagon),塔身高达一一八公尺。庇古(Pegu)之修玛杜塔(Shwemaudau),塔高一○二公尺,塔之外层全面涂饰黄金,基坛周围林立数十座小塔。又兰贡之苏雷塔(Soolay)、瓦城(Mandalay,旧称曼德勒)附近著名的四百五十塔、帕根(Pagan)之达滨尤塔(Tapinyu)、告达巴林塔(Gauda-palin)、阿难陀塔(A^nanda)等皆为缅甸重要之塔。(八)于泰国,旧都犹地亚(Ayuthia)一带遗留不少古代佛塔(见左图)。此外,曼谷(Bangkok)

之菲拉托姆麻歇提塔(Phra-Thommachedi),塔身高达一二五公尺,以及青寺塔(WatChing),均为驰名宇内之佛塔。(九)寮国之维恩常塔(Vienchang)、科摩迎塔(Chom-yong)均为现存之重要古塔。(十)爪哇之婆罗浮屠(Buro-Budur)为规模庞大之塔,基坛复杂,呈四角形,顶端立大塔一座,周围环绕七十二座型制相同之小塔,每一塔中均置有佛像,全部建筑呈现阶梯状之金字塔型,长宽各一二三公尺,高四十二公尺(今仅余三十一公尺半),为全球大乘佛教现存最大最壮观之圣地。(十一)于尼泊尔,以加德满都(Katmandu)之斯坞雅姆布那德塔(Swuyambhu^na^th)为最大,形状似覆钵式塔(见下图),上有十数层相轮,顶端置天盖,型制自成一格。(十二)西藏之塔习称喇嘛塔,然在西藏境内大多为小型之塔。(十三)于我国北方、东北及蒙古遗留不少大塔,如拉达克(Ladakh)之

利寺(Leh)、热河之布达拉庙、辽宁沈阳之东西南北四寺、山西五台山之大塔院寺、山西太原之净明寺、北平妙应寺、永安寺等诸寺之塔皆为规模宏大之塔。其中,大塔院寺之塔,全高八十六公尺,为同类塔中最大者。

我国最早建造佛塔系在三国时代,即吴主孙权由于康僧会感得舍利之盛事,大为叹服,遂造塔供养,号为建初寺,时为赤乌三年(240)。然若依佛祖统纪卷五十四之记载,则东汉明帝永平十年(67)所建之白马寺塔乃我国最早之塔。其后,各朝代建塔事迹较著名者如:西晋武帝太康二年(281),慧达于浙江鄮县,自地中感得一座高约四十五公分、宽约二十二公分之宝塔,遂建塔安置。北魏熙平元年(516),灵太后胡氏令匠人于洛阳永宁寺营建一座九层高之木塔,高达三二○公尺,百里之外犹可望见;飞檐所悬之铃铎,随风交鸣,十余里间皆可闻之。其建构之钜大,可以想见,惜今已不存。北魏孝明帝正光年间(520~524)于河南嵩山嵩岳寺造一砖塔,全高约六十四公尺,共十二角十五层,为我国现存最古之塔。隋炀帝时,曾为天台大师智顗于天台山国清寺造立砖塔,为一座六角形之九层塔,高约七十四公尺。唐太宗亦曾应玄奘大师之请,于西安大慈恩寺构筑一座五十八公尺之砖塔。此外,我国历朝于各地寺院所造之塔不胜枚举,然以木造建筑而言,遗存者极少;且于元明以后,受喇嘛文化之影响,塔之样式丕变为‘白塔式’,此系由北印度及大月氏之样式衍成者,如北平北海之白塔、江苏江都法海寺之舍利塔、武川之百灵庙塔等,皆与我国传统佛塔之规制相去甚远。盖我国佛塔之建筑规制,首重配置之严整、基坛之坚固、枓栱之婉丽、藻井之绘饰,似此种种,可于六和塔、六榕寺花塔、迎江寺塔、嘉兴三塔寺塔、歙县西平塔等诸塔窥见之。

日本方面,敏达天皇十四年(585)二月,大臣苏我马子于大野丘之北造立一塔,塔之柱头安置司马达等所获之舍利,此系日本建塔之滥觞。推古天皇十五年(606),圣德太子于法隆寺造一座五重塔,迄今犹存,为世界

最古之木造塔。另据续日本纪卷三十载,孝谦天皇于天平宝字八年(764)发愿造立一百万座十五公分高之木制三重塔,直至宝龟元年(770)始完成,分置全国诸寺,为当时日本佛教界之盛事。

塔之种类极多,以样式区别之,有覆钵式塔、龛塔、柱塔、雁塔、露塔、屋塔、无壁塔、喇嘛塔、三十七重塔、十七重塔、十五重塔、十三重塔、九重塔、七重塔、五重塔、三重塔、方塔、圆塔、六角形塔、八角形塔、大塔、多宝塔、瑜只塔、宝箧印塔、五轮塔、卵塔、无缝塔、楼阁式塔、密檐塔、金刚宝座塔、墓塔、板塔婆、角塔婆等;以所纳藏之物区别之,有舍利塔、发塔、爪塔、牙塔、衣塔、钵塔、真身塔、灰身塔、碎身塔、瓶塔、海会塔、三界万灵塔、一字一石塔、■塔;以建筑材料而别,则有砖塔、木塔、石塔、玉塔、沙塔、泥塔、土塔、粪塔、铁塔、铜塔、金塔、银塔、水晶塔、玻璃塔、琉璃塔、宝塔、香塔;以性质意义而别,有祈福塔、报恩塔、法身塔、寿塔;就塔排列位置之样态而别,有孤立式塔、对立式塔、排立式塔、方立式塔、拱立式塔、分立式塔等。

各种样式之塔中,形制最古者为覆钵式塔。据摩诃僧祇律卷三十三、有部毗奈耶杂事卷十八等所载,覆钵式塔系由栏楯、基坛、塔身、覆钵、平头、轮竿、相轮、宝瓶等各部分组成。于今现存各遗构中,最典型、最符合律文所规定之建构为山琦大塔。律文又谓,若为如来造塔,则应具足上记各项结构;若为独觉造塔,不得安置宝瓶;若为阿罗汉造塔,相轮不得超过四重;为‘不还果’造塔,相轮不得超过三重;为‘一来果’造塔,相轮不得超过二重;为‘预流果’造塔,相轮不得超过一重;若为凡夫中之善人造塔,可造平头,然不可用轮盖。

围绕于塔四周之栏楯,系作为塔域之结界,后世大寺塔之回廊即渊源于此。基坛于塔身之平面,于印度多作圆形,我国与日本则采用四角或八角等构筑。塔身建于基坛上,如鹿野苑之达密克塔(Dhamekh)、阿旃多窟院之塔、犍驮罗地方之塔等皆为著名之古制,尤以达密克塔之塔身外面,雕满精妙之图样、莲花等,犍驮罗之塔则于外面设置佛龛以庄严塔身。塔身至后世逐渐变为多层造型,于三四世纪之际,即有三层塔身出现,其后更有五层、七层、九层、十三层、十五层、十七层,乃至三十七层等重层建构。又塔身演变为多层形式应与毗奈耶杂事卷十八所说(大二四·二九一下)‘其相轮重数,或一、二、三、四,乃至十三’之经文有关;即多层塔身与重层相轮实具密切之关系。

著名之多层塔遗构有:嵩山嵩岳寺之十五层十二角砖塔、西安大荐福寺之小雁塔(十五层)、西安香积寺十三层砖塔、韩国庆尚北道净惠寺十三层石塔、日本大和般若寺十三层石塔、河北房山云居寺之南塔(十一层)。其余十层以下之著名古塔尚多,不及一一详举。

覆钵系向下之半球体,状如倒覆之钵。我国与其他东方诸国之坟墓,自古即呈小丘之状,颇符佛塔覆钵之式。然于后世,覆钵之半球形渐次增高,如鹿野苑之达密克塔、犍驮罗及锡兰之诸塔,其覆钵皆甚为高耸。另如泰国普拉普兰(Phra-Prang)之坞德姜塔,则覆钵形已高如炮弹状;泰国之菲拉托姆麻歇提塔,其基坛、覆钵、相轮皆紧密相联,呈现凹曲线之轮廓状,故覆钵上端细锐如尖。然西藏塔则与之相反,上方开扩,下端缩小,犹如球形。于中国内地及日本,则覆钵之形状已缩至极小,仅留其形式而已。

相轮又称盘盖、承露盘、轮盖,为‘平头’上重重之轮盘形建筑,中间以竿(刹柱)贯穿,顶端有盖。自印度时代即有相轮,轮数有多重,如犍驮罗之雀离浮图有十三重相轮,洛阳永宁寺塔有三十重,山琦大塔则仅有三轮。日本寺刹常见九重轮相,故又称九轮。

除覆钵形塔外,尚有多种样式之塔,例如:(一)多宝塔,系源自法华经见宝塔品所说之多宝佛塔,即于一般单层宝塔上附加裳层(如屋檐)之塔。(二)瑜只塔,系基于瑜只经所说之塔制,为普通宝塔之变形,即于中央及屋顶四隅另立五个相轮,每一相轮上皆附上五轮。(三)宝箧印塔,即基坛及塔身均作须弥形,塔身之上有盖,盖之形状呈正方形,内藏宝箧印陀罗尼。(四)相轮橖,系基于无垢净光陀罗尼经所说,即仅造立相轮部分,将之建构为塔柱之状,并视之为塔。(五)以瓶为塔身之塔,如宝瓶塔、鋺塔、能作塔等均属之。(六)五轮塔,又称五轮塔婆、五轮平塔婆。多为密家所用之塔式。即重叠方、圆、三角、半月及宝珠等五种形状之石,其上分别书写豙釯高嵔傡等五大之种子,次第象征地、水、火、风、空等五大。(七)伞塔婆,即于方柱上作盖,并于顶端安置宝珠之塔。(八)六地藏塔,于方柱上部安置六地藏之塔。(九)无缝塔,即仅以一块碑石作为亡僧之墓碑;或以一块卵形之石作墓碑者,则称为卵塔。(十)板塔婆,系于细长之板上刻造五轮塔之形状,通常立于墓地,祈求死者之冥福。(十一)角塔婆,亦为五轮塔之变形,系于细长之四角柱上记载梵字经文,一般用于堂舍落成之供养会,树立于堂前。(十二)楼阁式塔,如山西应县之木塔、河北定县开元寺之砖塔、河南开封祐国寺之琉璃塔等为著名之楼阁塔遗构。(十三)密檐塔,如河南嵩山嵩岳寺之塔、北平之天宁寺塔。(十四)喇嘛塔,如北平妙应寺之白塔。(十五)金刚宝座塔,如北平真觉寺之塔。上记之外,另有高耸入空之塔形,乃佛教国日本之象征。又上记各种塔式,大多为日本所有之特殊造塔。于我国,佛塔之外观通常大别为层塔型与檐塔型两种,于唐代遗构之中,前者以西安慈恩寺四角七层之大雁塔为代表,后者以荐福寺四角十三檐之小雁塔为代表。

若以所纳藏之物而言,则塔之种类有:(一)舍利塔,又称佛塔,即窣堵波之本义,为安置佛身荼毗后结成之舍利所建之塔。(二)发塔,为供养佛发而立之塔。(三)爪塔,为供养佛陀指甲、足趾之塔。前记须达长者求取佛陀发爪而起塔供养,乃造立发塔、爪塔之滥觞。(四)牙塔,供养佛牙之塔。(五)真身塔,供养高僧之真身(肉身)者,著名之遗构有嵩山之净藏法师真身塔、建于唐代之法门寺真身塔、建于后晋之摩腾大师真身塔。(六)灰身塔,即高僧荼毗后,收其遗烬,筑塔以藏之者。(七)碎身塔,即并非安置全身或全

部遗烬之塔,而系仅纳藏荼毗后遗烬之一部分,如日月潭之慈恩塔即是玄奘大师之碎身塔。(八)普通塔,又称普同塔、海会塔,即收纳众僧遗骨于一处之塔。(九)三界万灵塔,即合祀所有有缘无缘之遗骨者。(十)■塔,为祈求五谷丰收而在其中收藏稻谷之塔。(十一)一字一石塔,即在每一小石上刻写法华经等经文中之一字,而埋至地中,复于其上建塔。

观虚空藏菩萨经亦载有佛陀之发塔、衣塔、钵塔、牙塔等忉利天上之四塔,即所谓之‘帝释四塔’。另于释迦如来成道记注卷下所记载之天上四塔,则以‘箭塔’取代‘衣塔’。此外,法华经卷四法师品有塔中安置经卷之记载,并谓经卷乃如来之法身,故亦宜起塔供养。典型代表之藏经塔,如南天铁塔藏有金刚顶经,中国房山云居寺之南塔中埋纳一百八十个大经碑、四千八十个小经碑。除上记各种纳藏物外,亦有于塔内或塔身雕绘佛陀八相成道之图相,如栖霞寺舍利塔基坛所雕造之八相成道浮雕即为着名之遗例。

若以建材而别,塔之种类略有下列数种:(一)砖塔,现今锡兰、缅甸、西域等地所遗存之塔大多为砖塔。于中国,著名之遗构有嵩岳寺之十二角十五层砖塔,基座极高,密檐重叠,秀丽雄伟,极具建筑艺术之价值(见图

)。另有山东邹县重兴寺之九重砖塔、北平天宁寺之八角十三层砖塔、杭州开化寺之六和塔等,均为高达数百尺之砖造巨塔。(二)木塔,如上所举迦腻色迦王所造之雀离浮图、洛阳之永宁寺塔等,均属木造之塔。然古代木塔之存于今者,殊不易见,此因风雨之剥蚀与易遭兵火等缘故。中国现存最古之木塔为山西应县佛宫寺之释迦

塔,造于辽道宗清宁二年(1056),为八角五层塔,高达一一五公尺,构造极坚固,元顺帝时应县大地震七日,此塔仍屹立不动。又河北正定天宁寺之八角九层塔亦为著名之古木塔。于日本,由于地震频仍,故以木造建筑为普遍,其中以造于飞鸟时代之法隆寺五重塔为著名。又日本寺院之木塔中,以三重塔与多宝塔之塔式最为常见。(三)石塔,印度自古多用石材造塔,如上记所说之山琦大塔、达尔玛拉兹卡、塔库特伊巴希等诸塔均属之。于中国,如大同云冈石窟中所存之诸塔大多采用石材;山东济南神通寺之四门石塔,系建于隋炀帝大业七年(611)之古石塔;河北房山云居寺之

北塔有四座造于唐代之白色大理石塔;福建泉州开元寺之双塔,亦为石塔之典型代表。韩国之石塔遗构亦多,尤于新罗时代,造立不少富于变化之石塔,如佛国寺之释迦塔、净惠寺之

十三重塔、华严寺之舍利塔等。日本最早建构之石塔为般若寺之十三重石塔,现存者以近江石塔寺之石塔、荣山寺之七重塔等为著名。日本石塔建筑中,若在板状石块中央刻绘佛像、佛名等,其下书写造塔因缘、年月、造立者之名等,称为板碑。又日本各种塔式中之十三层塔,大多为石造之塔。(四)玉塔,世间所存极少,国内则无一存者。清康熙四十九年(1709),圣祖曾命匠人雕造一座八层之玉塔,高约三公尺,以黄绿白三色玉石镶配而成,飞檐画栋,雕琢精致,每层塔内又雕刻佛像数尊,鬼斧神工,堪称国宝,惜后因世局迁变,辗转流落,而由一古董商售予美国一收藏家,今藏于美国奥立冈大学。(五)沙塔,法华经方便品、经律异相卷四十四均载有‘童子聚沙为塔’之故事,可知古代印度造塔风气之普遍、建材之广泛。然以沙材虚松不坚之性质,故无长久存留之沙塔遗例。(六)泥塔、土塔,如法华经方便品所载(大九·八下):‘或有起石庙,栴檀及沉水,木榓并余材,砖瓦泥土等,若于旷野中,积土成佛庙。’另据三宝感通录卷一载,昔时高丽辽东城傍有一座三层之土塔,塔制为印度之覆钵式。又日本顺德天皇建保四年(1217)五月,道助法亲王曾造立八万四千座泥塔供养。(七)粪塔,据大唐西域记卷一载,佛陀在世时即曾预言,于其涅槃后两百年将有迦腻色迦王于犍驮罗城东南造立浮图。佛陀涅槃后二百年,果有迦腻色迦王出,一日出游城东,见四童子叠牛粪为塔,高约三尺,顷刻即消失,王乃于其地建构寺塔,即著名的雀离浮图。(八)铁塔,经典所载最著名之例为纳藏金刚顶经之南天铁塔。据入唐求法巡礼记卷二载,唐高宗麟德二年(665)九月,法云寺造立一座高达一丈之七层铁塔。现存较著名者有山东济宁铁塔寺、江苏镇江甘露寺之铁塔。又开封祐国寺之塔,素以‘铁塔’之名著称,然该塔实为砖塔,仅因塔身为铁色之故,故世人习称为铁塔。(九)铜塔,吴越王钱弘俶仿效阿育王造塔之故事,自后周显德二年(955)开始,前后十年,铸造八万四千座高约二公寸之铜塔,内藏宝箧印心咒经,颁施诸国,远近称美,世称钱弘俶塔。(十)金塔,于法华经方便品、宝箧印陀罗尼经、有部尼陀那卷四等诸经典中,佛陀均听许以金材造塔,且印度自古即有以金材造塔之作法,惟限于材料之珍贵,并不普遍。(十一)银塔,与金塔同属罕见之造例。据出三藏记集卷八载,华氏城一婆罗门曾于其宅中造立一座高三丈、宽八尺之银塔,并于塔之四龛各安置一尊高达三尺余之银像。(十二)水晶塔,如日本阪本实藏坊之水晶舍利塔为著名之造例,乃日本之国宝。(十三)玻璃塔、砗磲塔、玛瑙塔、琉璃塔,及诸宝间杂严饰而成之多宝塔,亦可见于法华经方便品、宝塔品等之记载。(十四)香塔,即以香之粉末拌水为泥,作成之小窣堵波,高度常达一、二十公分以上,塔中安置手抄之经文,以之供养礼拜,称为‘法舍利’;若渐积聚无数小香塔,即可造大窣堵波以集中奉置。据大唐西域记卷九载,此系印度自古即盛行之风习。上记之外,现今一般新造之塔,多为钢筋水泥混凝土之建材,较少采用纯粹之木、石、砖等传统之塔材。

就起塔之性质而言,最普遍者为:(一)祈福塔,盖因佛教向来强调造立佛塔可获极殊胜之功德福报,故一般信众参与造塔多以祈福为其重要事缘。祈福者每视一己之财力起塔若干级,最低者三级,最高者十三级。著名者如杭州之保俶塔、六和塔、开封祐国寺之铁塔、相国寺之槃塔等。(二)报恩塔,为报佛恩而起塔,故称报恩塔。最著名之造例为南京中华门外报恩寺内之报恩塔,造于明成祖永乐十一年(1413)至宣宗宣德七年(1432),历时十九年,塔身高约百余公尺,共八角九层,每层皆有行廊。塔外为精

致白瓷砖,每一砖有一佛像,每层塔檐覆以五色琉璃瓦,最上层塔顶冠以黄金宝冠,重二千两。每角悬有铃铎,风起之时,声彻云霄。塔心为波罗形,上置金球。规模极为宏大,大英百科全书亦详加披载。(三)法身塔,为安置法身舍利而造之塔,如上记古来印度所造之香塔,内藏手抄经文或法身偈,故称为法身塔。又于密教中,梵字之徤(vam!,鍐)为法界之种子形,其外形犹如圆塔,故亦称为法身塔。(四)寿塔,为生前预造之墓碑。此外,于建伽蓝之前,预先择定起塔之地,称为‘塔事’。

就塔排列位置之型态而别,略分为:(一)孤立式塔,乃单纯独立之塔,为最普遍之式样。(二)对立式塔,如陕西长安大雁塔与小雁塔之两两相望。(三)排立式塔,如浙江嘉禾茶禅寺内之三塔,建于唐末,多次圯毁,光绪二年(1876)重建。(四)方立式塔,如辽宁沈阳之四门四塔,号称‘沈阳四塔’,即地藏门外法轮寺之北塔、德盛门外广慈寺之南塔、外攘门外延寿寺之西塔、抚近门外永光寺之东塔。(五)拱立式塔,如北平西直门外五塔寺之五塔。五塔寺原名真觉寺,寺后有一座方形之金刚宝座平台,台上拱立五座小塔,内各藏如来金像一尊。(六)分立式塔,如北平西山金刚宝塔院之七塔,棋形罗布,七塔皆以玉石砌成,中间

之十三层方形塔最大;四角各立一塔,次大;前面二座为圆形塔,稍小。

又塔乃全部伽蓝建筑中最重要者,故自印度以来,对塔之配置,有一定之规制。据摩诃僧祇律卷三十三载,于一伽蓝中,塔不得建造于南方或西方,而应置于东方或北方,僧房则反之,应造于南方或西方。

于密教诸尊像中,以塔为三昧耶形(略称三形)或持物者不少,如金刚界之大日如来及多闻天以宝塔为三昧耶形,胎藏界之大日如来以五轮塔为三昧耶形;复因密教以大日如来表示法界体性智,故其三形塔又称法界塔。此外,三十臂弥勒菩萨与多闻天之持物均为宝塔,亦有于弥勒菩萨之宝冠上安置五轮塔者。

诸经典及古来各种教说,皆谓造塔有极大之功德,如无量寿经卷下谓起塔立像乃往生净土之因行。另如譬喻经举出十种造塔之殊胜果报:(一)不生于边国,(二)不受贫困,(三)不得愚痴邪见之身,(四)可得十六大国之王位,(五)寿命长远,(六)可得金刚那罗延力,(七)可得无比广大之福德,(八)得蒙诸佛菩萨之慈悲,(九)具足三明、六通、八解脱,(十)得往生十方净土。此外,造塔功德经、造塔延命经等亦举出延寿、生天、灭五无间罪、成佛等诸种功德。右绕佛塔功德经则揭示绕塔(又称旋塔)可远离八难,具足妙色相,获得福命财宝,乃至得为天人师等。提谓经亦谓旋塔有如下之五功德:(一)后世得端正好色,(二)得好音声,(三)得生天上,(四)得生王侯家,(五)得泥洹道。然绕塔亦有一定形式,如绕塔一律以右绕为准;又绕塔之时,须低头视地,不得误蹈地上虫只,不得左右顾视,不得于塔前之地唾吐,不得中住与人语。此外,不限于造塔、绕塔,举凡修塔、扫塔、礼塔等,皆可得莫大之功德。[长阿含卷四游行经、增一阿含经卷十九、起世经卷二、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一、佛所行赞卷五、八大灵塔名号经、四分律卷五十二、华严经探玄记卷八、瑜伽论记卷二十一、大唐西域记卷二、梁高僧传卷一、释迦方志、广弘明集卷十五、卷十七、洛阳伽蓝记卷一、玄应音义卷七、日本书纪卷二十、扶桑略记卷三十、J.Fergusson:HistoryofIndianandEasternArchitecture,vo1.I.II;V.A.Smith:AHistoryofFineArtinIndiaandCeylon](参阅‘承露盘’3254)


佛学大辞典工具简介

佛学大词典内容相当广泛,包括佛教各种专门名词、术语、典故、典籍、专著、名僧、史迹等等本书对每条辞目首先注明其词性。

佛学大辞典工具使用说明

返回
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