更新时间:2022-10-30 00:04:12

佛学大辞典
大佛

词:

大佛

解释:

一丈六尺以上之巨大佛像。又作大像。材料多为岩石、金属,或木石塑漆等。依高僧法显传所载,北天竺陀历国有高达八丈之木雕弥勒菩萨像,造于佛陀涅槃后三百年,佛教之宣流即始自此像之造立。大唐西域记卷五羯若鞠阇国条、卷八摩揭陀国条、卷十一摩诃刺侘国条等亦有三十尺至七十尺高之大佛像之记载。今印度联合州迦斯阿(Kasia)西南之涅槃堂尚有长约六点五公尺之大涅槃像,依其铭文及造像手法推定,约为五世纪左右所雕造。另于孟买甘赫瑞(Kanheri)窟殿之壁上,亦保存一座约七公尺高之立佛像,右手下垂,左手持法衣置肩,面容端严,身躯雄伟,为七世纪顷之作品。在锡兰,保存完善之古代大佛像甚多,其中以阿乌卡那(Awkana)石像最壮大,系就断崖而雕造成者,高约十五公尺,右手上举,伸五指,左手执衣端置肩,立于莲花上,姿势优美,毫无硬直之感,衣纹之雕法亦生动有致,推定为笈多王朝时期所造立。此外,北印度之犍驮逻(梵Gandha^ra)本是佛像艺术之摇篮地,然由近年所发掘之古代遗品,大多为小佛像,而罕见大像之残片,或此地并未流行大佛之雕造。至于西域,今阿富汗之巴米安(Bamian)大磨崖存有二大佛立像,各高五十六、三十六点八公尺,皆为二世纪顷之作品,惜已剥落,不复旧观。

我国大佛塑造,至迟始于东晋康帝建元二年(344),昙顺于南林寺造立丈八之像,其事载于法苑珠林卷五十二。梁天监十五年(516)竣工之弥勒石佛,坐高五丈,立形十丈,更是壮观,世称剡县大佛。北魏则向有造石佛之风,文成帝和平初年,应沙门统昙曜之请,于武州山石壁凿窟五所,各镌一佛,最高者七十尺,雕饰奇伟,为当时之冠;其后三十年间陆续开凿二十窟,所造佛像均达数十尺以上,此即著称于世之大同云冈石窟。唐以后,大佛造立之风更盛,如四川凌云寺三十六丈之弥勒大佛、邠州庆寿寺十丈许之大佛、普济寺百尺之弥勒像、洛阳龙门奉先寺三十五尺之卢舍那佛等均是。由宋至今,此风不坠。台湾之大佛像,即有基隆大佛寺之观音立像、弥勒坐像、台中宝觉寺之弥勒坐像、彰化八卦山之释迦佛坐像、高雄佛光山之接引大佛立像等。

韩国最大佛像为忠清南道灌烛寺之石造弥勒菩萨像,前后历三十九年(968~1006)始竣工,全高约六十五尺。日本较著名之大佛则有奈良大佛、镰仓大佛、京都大佛及丰后、佐贯二地之磨崖佛等。[高僧法显传师子国

条、法苑珠林卷十四、卷三十三、卷三十九、佛祖统纪卷四十、卷五十三、释迦方志卷上、卷下、魏书卷十四、卷一一四、古今图书集成神异典第九十三]


佛学大辞典工具简介

佛学大词典内容相当广泛,包括佛教各种专门名词、术语、典故、典籍、专著、名僧、史迹等等本书对每条辞目首先注明其词性。

佛学大辞典工具使用说明

返回
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