词:
解释:
梵名Upanis!ad。音译作优波尼沙土。为古印度之哲学书。系以梵文书写,为师徒对坐密传教义之书籍,故称奥义书。为记述印度哲学之原本思想。盖印度之宗教始于对吠陀之赞颂,其后以说明用法与仪式为目的之梵书兴起,其中有一章名之为阿兰若迦(梵A^ran!yaka),奥义书即为说明此章而编述。阿兰若迦之说幽微,取森林遁世者所读诵之义而名之为森林书,特重形式与神学方面,而奥义书则与之相反,属于纯正哲学。其以阐释吠陀终极意义为旨,继续吠陀末期之哲学思想,发挥新见地,此部分又称吠檀多(梵Veda^nta)。原意或为吠陀之最后部分,后转解为吠陀之究竟意义,其后之发展特受重视,成为后代各派哲学之根源。今之传本多达二百余种,主要者有十数种,总称古代奥义书,完成于纪元前八百年至纪元前六百年。此后十数世纪,仍有陆续增添之作,称为新奥义书。以文体为别,可分古散文、散文、新散文三种。自古被视为天启文学(梵S/ruti),为印度正统婆罗门思想之渊源,亦为后世哲学、宗教思想之典据、根干。书中各篇并非由同一作者,将统一之思想,以一定之形式叙述,而系历经悠长年月编集完成者,故掺杂各种新旧思想,且缺乏中心主体与统一性。其实际编纂者无疑为历
代之婆罗门。此外,亦可说奥义书之出,乃象征吠陀祭祀万能主义之反动思想,亦为促成佛教兴起之契机。
总结奥义书全书之思想,系以大宇宙本体之‘梵’,与个人本质之‘我’为一体,乃宇宙万有之根本原理,此即‘梵我一如’思想,亦为观念论之一元哲学。顺此根本原理,万事万物之发生必有其一定之顺序。人类生命即因‘业’之故,而于轮回之道中往返,将人类之行为,以善恶果报之道德要求为基础,而展开轮回转生之思想。如经禅定与苦行来认识梵我一如之真理,即可解脱生死轮回之束缚,而到达常住不灭之梵界(梵Brahma-loka),此即人生最高目的。此一观念论思想系说明一切现象界皆为虚妄,唯独梵为唯一之实在,并以梵、我代表心与物之两面,而生成宇宙万物。古代印度哲学中,由此一思想,渐而产生有神论诸派系。经过后期奥义书,其哲学思想发展更形复杂,因此印度哲学诸派之产生愈加分歧繁杂。本书译本极多,最古者为波斯译本,其后有拉丁译、德译、英译、中译、日译本等。[P.Deussen:AllgemeineGeschichtederPhilosophie;H.Oldenberg:DieLehrederUpanishadenunddieAnfa=ngedesBuddhismus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