更新时间:2022-10-30 00:04:12

佛学大辞典
法藏

词:

法藏

解释:

(一)法,谓法性;藏,为含藏。又作佛法藏、如来藏,意指如来藏中含摄无量之妙德。

(二)法,教法之意;藏,含藏之意。指佛陀所说之教法;以教法含藏多义,故称法藏。或指含藏此等教说之圣教、经典等;经典含藏众多之法门,故有此称。

(三)纳藏经典之府库亦称法藏,或宝藏、经藏、轮藏、经堂。(参阅‘经藏’5557)

(四)梵名Dharma^kara。音译作昙摩迦、昙摩迦留。意译作法宝处、法处、法积、作法。为阿弥陀佛未成佛时之法名。又称法藏比丘。据无量寿经卷上所载,过去久远劫前,世自在王如来之时,有一国王听闻佛说法后,即发无上正真道意,乃弃王位出家,号曰法藏。其高才勇哲,超异于世,未久即见二百一十亿诸佛刹土,法藏乃发四十八大愿。以其所闻教法护持不失,聚集众多,故无量寿经译作‘法藏’(梵dharma^kara,乃法的积聚,或本源处之义),唐代所译之大宝积经卷十七无量寿如来会译作‘法处’,宋代所译之大乘无量寿庄严经译作‘作法’,大智度论则译作‘法积’。(参阅‘阿弥陀佛’3680)

(五)(546~629)隋唐僧。颍川颍阴人,俗姓荀。二十二岁出家。因通鲜卑语,受知于北周武帝。后入终南山紫盖峰,独栖安禅。建德年间,武帝大肆灭佛。至宣帝即位,师上京请复佛法,常敕令蓄发,为菩萨僧,作陟峙寺主,师严拒不从。后复隐遁山林。至隋代,文帝兴复佛法,师始复出,为太平宫寺上座。唐贞观三年示寂,世寿八十四。[续高僧传卷十九]

(六)(643~712)唐代僧。为华严宗第三祖。字贤首,号国一法师。又称香象大师、康藏国师。俗姓康,祖先康居国人,至其祖父,举族迁至中土,居于长安。早年师事智俨,听讲华严,深入其玄旨。智俨示寂后,乃依薄尘剃度,时年二十八。初以能通西域诸国语与梵文经书,遂奉命参与义净之译场,先后译出新华严经、大乘入楞伽经等十余部。尝为武后讲华严十玄缘起之深义,而指殿隅金狮子为喻,武后遂豁然领解,后师乃因之撰成金师子章。师一生宣讲华严三十余遍,致力于华严教学之组织大成,又注释楞伽、密严、梵网、起信等经论,并仿天台之例,将佛教各种思想体系分类为五教十宗,而推崇华严之组织乃最高者,华严哲学于现实世界中乃属理想世界之实现。于玄宗先天元年十一月,示寂于大荐福寺,世寿七十。著作甚多,计有华严经探玄记二十卷、华严料简、华严五教章、大乘密教经疏四卷、梵网经疏、大乘起信论疏、华严纲目、华严玄义章等二十余部。弟子主要有宏观、文超、智光、宗一、慧苑等。[贤首大师碑传、宋高僧传卷五、佛祖统纪卷二十九、佛祖历代通载卷十五]

(七)(1573~1635)明代临济宗僧。梁溪(位于江苏无锡)人,俗姓苏。号汉月,字于密。十五岁出家,长好禅旨,读高峰语录有疑,潜心参究,历十余年。一日,闻折竹声大悟。天启四年(1624),至金粟寺参诣密云圆悟,蒙其印可付法。开法于苏州虞山?山中之三峰清凉禅寺(三峰禅院),世称三峰藏公。其后,历住北禅大慈寺、杭州安稳寺,苏州圣恩寺等名刹。师聪敏绝伦,负操任气,学贯佛儒。潜心禅修,沉思有年,见地遂异,倡为新说。着五宗源,指责当世曹洞宗抹杀五家宗旨,仅单传释迦拈华一事,而强调自威音王以来,无一言一法非五家宗旨之符印。一时诸方惊疑,论诤遂起。圆悟曾寄书告诫之,然不能夺其意。后于崇祯八年七月示寂,世寿六十二。清代雍正年间,帝以政令指其教为魔说,毁其书,黜其徒,三峰一脉遂绝。其所著广录三十卷、弘戒法仪三卷、语录三十卷等,迄今仍流传于丛林间。[五灯严统卷二十四、五灯全书卷六十五]


佛学大辞典工具简介

佛学大词典内容相当广泛,包括佛教各种专门名词、术语、典故、典籍、专著、名僧、史迹等等本书对每条辞目首先注明其词性。

佛学大辞典工具使用说明

返回
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