更新时间:2022-10-30 00:04:12

佛学大辞典
洞山五位

词:

洞山五位

解释:

曹洞宗开祖洞山良价接引学人所设立之权宜方法。即依偏正回互之理,开示正中偏等五位之别。据禅宗正脉卷七洞山良价条(卍续一四六·一○八下):‘盛化豫章、高安之洞山,权开五位,善接三根,大阐一音,广弘万品。横抽宝剑,剪诸见之稠林;妙协玄通,截万端之穿凿。又得曹山,深明的旨,妙唱嘉猷,道合君臣,偏正回互,由是洞上玄风播于天下。’景德传灯录卷十七(大五一·三三七上):‘及受洞山五位铨量,特为丛林标准。’由是,知洞山良价提倡五位之说,曹山本寂铨量之,以为洞门之标准。

五位者,即:正中偏、偏中正、正中来、偏中至、兼中到。其中,所谓正,为两仪中之阴,即意味静、体、空、理、平等、绝对、本觉、真如等;偏,则为阳,意味动、用、色、事、差别、相对、不觉、生灭等。即说偏正回互,而生正中偏等五位之别,以显示法之德用自在,此乃开悟过程之五阶段,即:(一)正中偏,此一阶段之证悟,乃以现象界为主,唯其所见之现象界已被认为系绝对我之境界。其颂曰(大四七·五二五下):‘三更初夜月明前,莫怪相逢不相识,隐隐犹怀旧日嫌。’首句中,‘三更初夜’为正位,‘月明’为偏位,即指明暗黑白未分之位;次句谓正即偏,显示色即是空之理;末句乃指正偏互融,各还其本来面目,表示不变随缘之义。(二)偏中正,此一阶段不再强烈呈现分别见解,现象界之一切逐渐隐退。其颂曰:‘失晓老婆逢古镜,分明觌面别无真,休更迷头犹认影。’首句中,‘失晓老婆’为正中偏位,‘逢古镜’则为偏中正位,即自千差万别之事象直指真如平等之法界;次句谓明相未显之时,如向古镜而面容不分明;末句乃劝诫学人勿徒迷镜中影像之有无,以示随缘不变之理。(三)正中来,此阶段已不再感觉身心之存在,二者皆泯灭无余,即本体已达无念之境,应万象之差别,变现出没自在之妙用。其颂曰:‘无中有路隔尘埃,但能不触当今讳,也胜前朝断舌才。’首句之‘无中’为正位,‘有路’为来偏,即空无物之‘体’、‘相’回互,能成色相、有相之活路,以示佛凡尚隔之相;次句谓其正位之‘说有说无’皆不中,若背触之则失其本意;末句则谓不触之功是为天真,在於潜行密用的隐微之间,以显示有语中之无语、无语中之有语,即指无始之本觉佛性如来藏心之意。(四)偏中至,此阶段从现象界差别之妙用,体悟现象与本体冥合,而达于无念无想之境。其颂曰:‘两刃交锋不须避,好手犹如火里莲,宛然自有冲天志。’首句示现偏之功用变通无穷,于语默是非之间事事交锋,既不走避亦不为所伤;次句谓其功用随处希有,如莲花之在火里犹声色天然;末句则谓居声色是非之途所必归之所,即指不觉之全相之意。(五)兼中到,此即圆满总收正偏来至无碍自在之境。其颂曰:‘不落有无谁敢和?人人尽欲出常流,折合还归炭里坐。’首句谓入有之时乃为绝对之有,非无可对;入无之时亦为绝对之无,非有可对;显现当头正面泯绝比邻,不堕有无二边之见。次句则劝诫学人勿迷失于常流日用之轨。末句则导入‘一相无相、究竟非思量’之归处,即显示究竟大觉道位之意。

要言之,正偏五位之说在立本觉、不觉之二元,本觉乃向下随缘,以显现万有差别之事象,即以静中有动为中正偏;不觉则为向上还灭,以随顺真如平等之理性,即以动中有静为偏中正。此正偏二者道合而归于一元,即以动静不二为兼中到。此系取大乘起信论所说之‘本觉、不觉、不变、随缘’之说,配以周易阴阳五行之说,组织而成者。

良价又别作‘功勋五位’之说,即:向、奉、功、共功、功功。据明代永觉元贤所著洞上古辙卷上载:(一)所谓向,师(洞山)曰(卍续一二五·三五八上):‘契饭时作么生?’又曰:‘得力须忘饱,休粮更不饥。’向,趣向之意。然必须先知‘有’,若不先知有,则无所趣向,且于日常动静之间不可须臾忘却。真正向之所专,则无暇计饥饱。(二)所谓奉,师曰:‘背时作么生?’又曰:‘只知朱紫贵,辜负本来人。’奉,乃承奉之奉。于‘向’之后,接之以‘奉’,如人之奉事长上,必先归敬而后承奉,若‘背’(贪合外尘,乃背本分之事)则不能奉。(三)所谓功,师曰:‘放下锄头时作么生?’又曰:‘撒手端然坐,白云深处闲。’把锄头,乃有向奉之意;放下锄头,则意味不向奉。由前向奉之功至此顿忘,故谓放下锄头。后句则表契入正位。(四)所谓共功,师曰:‘不得色。’又曰:‘素粉难沈路,长安不久居。’共功者,谓诸法并兴,故称共。洞山所谓不得色者,乃为前位是一色,而诸法俱隐,此位则一色消尽,诸法俱现,一色亦不可复得。(五)所谓功功,师曰:‘不共。’又曰:‘混然无讳处,此外复何求?’功功者,此功较前位之功为深,故称功功。由前位之有共,此位则不共;非特法不可得,非法亦不可得,理事混然,并无隐藏之迹,乃佛道之极致。然犹名功者,盖以视向上之事亦属人力所造作,故亦为功。是以此五位揭示学人修炼功夫之阶次,即自最初之归向,其次之承奉,乃至最后得不共之功功。据日僧指月慧印(1689~1764)之‘不能语偏正五位说’,谓此五位(功勋五位)与正偏五位形似而义稍别,正偏五位旨在彰显法之德用自在,功勋五位则在阐明‘功’之初后、‘修’之生熟,且重点在于偏中。

其后,曹山本寂乃承洞山五位之说,藉君臣相对之谊而说明五位之旨诀,称为君臣五位。(一)君,所谓‘妙德尊寰宇,高明朗太虚’;意指本来无一物之空界,为正位,相当于正偏五位中之正中来、功勋五位中之‘功’。(二)臣,所谓‘灵机弘圣道,真智利群生’,即受君命,广弘圣道,现一切森罗万象;意指万象有形之色界,为偏位,相当于正偏五位中之偏中至、功勋五位中之‘共功’。此即阴阳之两仪,本觉与不觉对立之二元。(三)臣向君,所谓‘不堕诸异趣,凝情望圣容’,臣专承事于君,其赤诚无阶级差别之问题;意指舍事入理,相当于向上还灭之偏中正、功勋五位中之‘奉’,此偏中正即将差别之事象,归于无差别平等界之正位。(四)君视臣,所谓‘妙容虽不动,光烛本无偏’,君之视臣,公平无私,一视同仁,即背理就事之意,相当于向下缘起之正中偏、功勋五位中之‘向’。(五)君臣道合,所谓‘混然无内外,和融上下平’,君臣道合则天下太平,为冥应众缘而不堕诸有之意,相当于正偏五位中之兼中到、功勋五位中之‘功功’,即动静合一、事理不二、非正非偏之究竟大觉之道位。

及至石霜庆诸,亦以洞山五位说为基础,以王子之出生、素质、根机及其种种修行努力、所表现之德、可就帝位等为譬喻,而说明五种修行阶段之差异,称为王子五位。即:(一)诞生王子,乃国王正嫡所生之皇太子,谓能顿入一色,全不借功勋。相当于君臣五位中之君、正偏五位中之正中来;比喻本觉佛性。(二)朝生王子,指庶生之子,苦学力行,身处外朝,居于臣位,辅佐其君,止事外绍之功,终在臣职,以外王之王种姓故,亦称王子。相当于君臣五位中之臣、正偏五位中之偏中至;比喻渐渐修学悉当成佛之义。(三)末生王子,指天子之末子,虽久经功勋而得就君位,然远谢一切,专事内绍。相当于君臣五位中之臣向君、正偏五位中之偏中正;比喻用渐次功夫以入于一色。(四)化生王子,指旁分帝化转位就功之子,禀承父命,居于臣位,能辅王化。相当于君臣五位中之君视臣、正偏五位中之正中偏;比喻菩萨化他度生之位。(五)内生王子,指生于内宫,克绍君位,与父王之体无异,乃统理万机,群臣能辅佐之并与之道合之位。相当于君臣五位中之君臣道合、正偏五位中之兼中到;比喻理智一如、本来成佛之玄奥。

洞上古辙卷上谓,以功勋、君臣、王子等五位配于正偏五位者为非,盖功勋五位与王子五位皆是偏位上之事,且功勋五位是竖论功夫之浅深,王子五位则中分内绍外绍,故有不同。又君臣五位所分之君臣两位,乃接引学人之权宜作法,系从正偏五位中之兼至(偏中至)一位中所分出者,故亦不宜以之配于正偏五位。此系元贤自取‘正中来一元说’,并据以解释正偏五位说。元贤虽谓君臣五位之正偏二元说为兼至一位中所分出,且正偏五位及君臣五位等其旨非一,然认为洞山、曹山之间非有异辙,且彼之正偏五位系基于周易之阴阳五行说,由是可知正偏二元论实为其说法之宗旨,诚然如此,则元贤之主张失其正鹄。

又良价之宝镜三昧歌以此五位配于周易之爻卦,曹山元证禅师语录亦作黑白五种圆相,以表示此五位,其中,有三叠五变之说,即重离六爻□之卦,阴爻阳爻回互叠变而成五卦,具荎草之五味,如金刚杵之首尾阔而中狭,此喻显正偏五位。寂音慧洪之合古彻卷上解三叠五变,谓离为南方之卦,火也,心之譬也。其爻六划回互而成五卦,重叠之,而成三卦,如□,取二、三、四爻而成一卦─巽卦(□),取三、四、五爻而又成一卦─兑卦(□),此谓叠之为三;下巽上兑又成一卦─大过(□),下兑上巽又成中孚之卦(□),此谓变之成五。配以曹山之五相,而出左图:(正即阴白,偏即阳黑)

对于此,元贤之洞上古彻卷上出五位总图(正为黑,偏为白),并为之解说。

最上一相,表示黑白未兆之前,即所谓向上宗乘事;次一相表示黑白既分之后,即所谓正中有偏、偏中有正、偏正交互之义;中间仍有一虚圈者,表示向上事,今亦隐于黑白之间。又引申此偏正交互之义,则成五位:(一)以黑多白少者为正中偏。(二)白多黑少者为偏中正。(三)中黑外白者为正中来,盖以前二位造至尊贵位,复不守尊贵,乃转正向偏,正不居正,偏出于正,而偏不落偏,故黑在外而白在内。(四)以全白者为兼中至,乃于正中来之后,妙印当风,纵横无忌,事理双昭,明暗并用,以其全体即用,故其相全白。(五)全黑者为兼中到,乃妙尽功忘,混然无迹,事理双销,是非不立者,以其全用即体,故其相全黑。前二位相对未兼者,后二位相对既兼者,唯正中来一位无对。即兼中至全体即用与兼中到全用即体;正中偏黑多白少与偏中正白多黑少互为相对,唯正中来位于五方中之中央,故无相对者,即独尊之意。相对于慧洪传承自曹山以来之说所作之正偏二元说,元贤乃主张本觉一元说,其说虽非无理,但与洞曹两山之本意已大相乖离。

我国自古即盛行阴阳五行之说,南北朝时道儒渐兴,其说混入佛教,及至唐宋,其倾向愈显,如圭峰宗密以乾卦为圆觉妙心,又以‘元亨利贞’配‘常乐我净’四德,复于禅源诸诠集都序卷下二,以黑白十种圆相表示大乘起信论所说之流转还灭之次第。又宋代周敦颐所作之太极图说,恐亦受宗密及洞山五位等说之影响。[圆觉经略钞卷一、洞山良价禅师语录、五灯会元卷十二、卷十三、古尊宿语录卷十一、禅宗正脉卷七、卷十三、宝镜三昧本义]


佛学大辞典工具简介

佛学大词典内容相当广泛,包括佛教各种专门名词、术语、典故、典籍、专著、名僧、史迹等等本书对每条辞目首先注明其词性。

佛学大辞典工具使用说明

返回
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