更新时间:2022-10-30 00:04:12

佛学大辞典
般若

词:

般若

解释:

梵语prajn~a^。(一)又作波若、般罗若、钵剌若。意译为慧、智慧、明、黠慧。即修习八正道、诸波罗蜜等,而显现之真实智慧。明见一切事物及道理之高深智慧,即称般若。菩萨为达彼岸,必修六种行,亦即修六波罗蜜。其中之般若波罗蜜(智慧波罗蜜),即称为‘诸佛之母’,成为其他五波罗蜜之根据,而居于最重要之地位。

以种类而言,般若有二种、三种、五种之别,二种般若有如下之三者;(一)共般若与不共般若。共般若,即为声闻、缘觉、菩萨共通而说之般若;不共般若,则仅为菩萨所说之般若。(二)实相般若与观照般若。实相般若,即以般若智慧所观照一切对境之真实绝对者;此虽非般若,但可起般若之根源,故称般若;观照般若,即能观照一切法真实绝对实相之智慧。(三)世间般若与出世间般若。世间般若,即世俗的、相对的般若;出世间般若,即超世俗的、绝对的般若。又实相般若与观照般若,若加上方便般若或文字般若则称三般若。方便般若系以推理判断,了解诸法差别之相对智;文字般若系包含实相、观照般若之般若诸经典。又实相、观照、文字三般若加境界般若(般若智慧之对象的一切客观诸法)、眷属般若(随伴般若以助六波罗蜜之诸种修行),则称五种般若。[大品般若经卷一序品、大宝积经卷五十三、解脱道论卷九分别慧品、粱译摄大乘论卷中、大智度论卷四十三、卷七十二]

(二)(734~?)唐代译经僧。又称般剌若。北印度迦毕试国(罽宾)人,姓乔答摩。七岁出家,二十岁受具足戒。二十三岁至中印度那烂陀寺,依智护、进友、智友等三大论师研习唯识、瑜伽、中边、金刚经、五明等。后乘船遍游南海诸国,于唐德宗建中二年(781)抵达广州,旋入长安。贞元四年(788)译出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十卷,翌年又译出该经中之真言、印契、法门等。六年七月,奉敕出使迦湿弥罗国。未久,受赐‘般若三藏’之名及紫衣。其后又译出般若波罗蜜多心经、四十华严、大乘本生心地观经、守护国界主陀罗尼经等。示寂于洛阳,遗骸葬龙门西冈,年寿不详。[宋高僧传卷二、卷三、贞元新定释教目录卷十七]


佛学大辞典工具简介

佛学大词典内容相当广泛,包括佛教各种专门名词、术语、典故、典籍、专著、名僧、史迹等等本书对每条辞目首先注明其词性。

佛学大辞典工具使用说明

返回
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