佛学大辞典
菩萨僧
词:
菩萨僧
解释:
(一)菩萨之总称。维摩经卷下(大一四・五五四中):‘得佛音声身口意善,得佛威仪深修善法所行转胜,以大乘教成菩萨僧。’[瑜伽师地论卷七十九]
(二)二种僧(声闻僧与菩萨僧)之一。现出家沙门之形相,修学小乘三学,称为声闻僧;反之,现在家之形相,修学大乘三学,称为菩萨僧。又为三种僧(声闻僧、缘觉僧、菩萨僧,或声闻僧、菩萨僧、凡夫僧)之一。[大智度论卷三十四]
(三)指北周之时,被迫蓄发、戴冠、衣着装饰璎珞之高僧。于我国佛教史上之‘三武一宗法难’中,北周之武帝曾制种种恶法压迫僧尼,以达其毁佛废法之目的。例如武帝于建德三年(574),下诏别立道观,拣择释、道二教之名德,蓄发改形,号为‘学士’。武帝崩后,继位之宣帝虽欲渐兴佛教,然以未便速除先帝之制,故仍下令于东西二京陟岵寺立一百二十位‘通道观员’,甄选释、道之大德,蓄发、着衣冠,称为‘通道观员学士’,当代著名之高僧,如法藏、彦琮等人皆被诏选之。盖以被甄选之僧,皆须‘戴花冠、衣璎珞’,故以‘菩萨僧’代称之。[大宋僧史略卷下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