更新时间:2022-10-30 00:04:12

佛学大辞典
四善根位

词:

四善根位

解释:

指见道以前,观四谛及修十六行相以达无漏圣位之四种修行阶位。小乘俱舍、成实二宗谓于总相念住之后位,大乘唯识宗则谓于十回向之满位,生起四种善根。今试举小乘有部与大乘唯识宗之说:

(一)小乘有部认为,初生无漏之慧,而明了四谛之理,称为见(现观)道;作准备以进入见道之位,则称为四善根位。由于该位所修之有漏善根,能生无漏圣道(即决择)之部分,顺益于彼,故称顺决择分。又此位亦称内凡位、四加行位,与三贤位(即外凡位)之五停心、别相念住、总相念住等合称为七加行、七方便位。以上皆为凡夫位。相对于此,见道以后则称圣者位。

四善根位为:(一)暖位(梵us!ma-gata),又作暖法,系以光明之暖性为譬喻;此位可烧除烦恼,接近见道无漏慧,而生有漏之善根,并以此位观欲界、色界、无色界之四谛及修十六行相,而生有漏之观慧。修至此位,即使退却而断善根,造恶业,乃至堕入恶趣,然而终必能得圣道而入涅槃。

(二)顶位(梵mu^rdha^na),又作顶法,于动摇不安定之善根(动善根)中,生最上善根之绝顶位,乃不进则退之境界;于此修四谛、十六行相。修至此位,即使退堕地狱,亦不至于断善根。

(三)忍位(梵ks!a^nti),又作忍法,为确认四谛之理,善根已定,不再动摇(不动善根)之位,不再堕落恶趣。忍位有上、中、下三品之别:(1)下忍位,修四谛十六行相。(2)中忍位,渐次省略所缘及行相(减缘减行),最后仅留欲界苦谛之一行相,而于二刹那间修观。该一行相,即依观者之根机利钝,而残留四行相中之任一行相。(3)上忍位,系于一刹那间观中忍位之同一行相。至上忍位时,可得五种不生,即:1.生不生,谓不生于卵生、湿生。2.处不生,谓不生于无想天、大梵天处、北俱卢洲。3.身不生,谓不生于扇搋、半择迦、二形。4.有不生,谓不生于欲界第八有及色界第二生。5.惑不生,谓不生见惑。若加下忍位之趣不生(不再生于恶趣),则为六种不生。

(四)世第一法位(梵laukika^gra-dharma),又作世第一法,为有漏世间法中能生最上善根之位,此位与上忍位相同,观修欲界苦谛下之一行相,于次一刹那入见道位而成为圣者。

以上暖位、顶位、忍位、世第一法位等四种善根,以能生见道无漏之善,而成为其根本,故称善根;系以修慧为体,以四静虑及未至、中间之六地为所依。[俱舍论卷二十三、大毗婆沙论卷六、瑜伽师地论卷二十九、大乘义章卷十一](参阅‘五种不生’1175)

(二)唯识宗将实践修行之阶位分为五位,其中第二之加行位,即四善根位;亦即于资粮位之后,入十回向,为住于真唯识性而修之位。于此位对名、义、自性、差别等四者,修四寻思观与四如实智观。此即言,于暖位修明得定,寻求思察认识之对象,即名、义、自性、差别等四种为空无,故称暖位之行者为明得萨埵。于顶位修明增定,又以更进一层之观智同样作观,以上即为寻思观。其次,于忍位修印顺定,于世第一法位修无间定,确认决定所认识之对象及能观之识皆为空无,即为如实智观。[成唯识论卷九、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卷十三、瑜伽师地论卷二十九、成唯识论述记卷九](参阅‘四如实智’1686、‘四寻思’1768)


佛学大辞典工具简介

佛学大词典内容相当广泛,包括佛教各种专门名词、术语、典故、典籍、专著、名僧、史迹等等本书对每条辞目首先注明其词性。

佛学大辞典工具使用说明

返回
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