更新时间:2022-10-30 00:04:12

佛学大辞典
道教

词:

道教

解释:

(一)佛陀所说之教,谓之道教。指佛道、佛教而言。

(二)Taoism。以老庄思想为中心,加上神仙信仰、通俗之民间信仰,复受儒家与佛教影响而形成之宗教。道教始自东汉之张陵,至其子张衡、其孙张鲁乃集大成。其教义系以道家对儒家之反动思想(即‘无’之世界观思想)为基础,此外又由于不满东汉王朝之政治,转而以宗教表现其志向。道教具有强烈之民间色彩,除各种行事外,复于各地建立义舍,以便利信徒,遂逐渐成为庞大的反儒家、反佛教之宗教。然不可否认者,其对儒家、佛教之义理又多所吸收。至北魏寇谦之(365~448),完成道教丰富而组织化之教理体系,信徒亦扩展至上阶层。经隋、唐、宋三代,儒、佛、道三教之间,互有离合;其间,道教在理论、实际两方面皆得均衡发展。有宋一代,道教与佛教予儒家哲学以极大之影响。

关于道教之发展,最早系渊源于古代之巫术,及秦汉时之神仙方术,复融合阴阳五行、谶纬、咒术等,成立道教思想系统,并导入佛教思想而发展之。东汉顺帝(125~144在位)时,张陵倡导五斗米道,尊奉老子为教主,以‘老子五千文’为主要经典,至此道教已逐渐形成。‘道教’一词,则始见于‘老子想尔注’一书,其书亦成于东汉之世。汉灵帝(167~189在位)时,张角之太平道为早期道教另一重要派别,奉‘太平清领书’为主要经典,以‘善道’教化徒众,并以符水为人治病,徒众数十万,遍布青、徐等八州,与张衡、张鲁之五斗米道成为当时农民起义之基础。

其后有‘老子化胡经’出现,鼓吹老子西游化胡成佛、佛为道教弟子之‘老子化胡说’,考其内容,其书乃西晋时之伪经。至东晋建武元年(317),葛洪撰‘抱朴子’内篇,整理并阐述战国以来之神仙方术理论,将道教之思想内容体系化,成为道教之基本典籍。东晋末年,孙恩、卢循等人亦曾利用五斗米道组织农民起义。南北朝时,北魏太平真君年间(440~450),嵩山道士寇谦之于魏太武帝(423~451在位)支持下,自称奉‘太上老君’意旨,清整道教,除去‘三张伪法’,参考佛教之仪礼而制订乐章,诵诫新法,确立道教之国教化,称为‘北天师道’,或‘新天师道’。未久,南朝宋之庐山道士陆修静(406~477)与梁之陶弘景(456~536)等人整理经书,編著斋戒仪范,道教之理论与组织形式因之愈臻完备,称为‘南天师道’。

至唐代,道教之发展愈加隆盛。陶弘景之法孙王远知融合南北天师道,成为唐代道教兴盛之重要基础。唐代之历代君主,广建老子庙、道观,并于科举考试中加入‘道德经’一科。贞观十一年(637),太宗下诏将道教置于佛教之上,此种‘道先佛后’之政策乃成为唐代一贯之方针。唐高宗(650~683在位)以老子为唐代王室之祖先,并封以‘太上玄元皇帝’之尊号,令诸州各建道观一所。玄宗(712~756在位)之时,更进一步令士庶每家皆藏老子一本,推崇玄学,并以老子、庄子、列子等诸典为‘真经’。至唐末五代,杜光庭致力于整理道教典籍,而集道教仪礼之大成。吕洞宾以‘慈悲度世’为成道途径,又以断除贪、嗔、痴取代对剑术之研习,对北宋道教教理之发展影响颇大。宋真宗(998~1022在位)时,敕令王钦若、张君房等人编辑道藏,其中以‘云笈七签’一二二卷为代表作,此外亦大建道观。宋徽宗(1101~1125在位)曾自命‘教主道君皇帝’,诏令天下访求道教仙经,校定镂板,刊行全藏,又于太学置道德经、庄子、列子等科之博士,一时道教大盛。

唐宋以后,南北天师道与上清、灵宝、净明各宗派逐渐合流,至元代归并于以符箓为主之‘正一派’中。金代大定七年(1167),王重阳于山东宁海创立‘全真教’,金元之际又有刘德仁创立‘大道教’(后称真大道教),萧抱珍创立‘太一道’,均行于河北,然历时不久,唯有全真教仍盛极一时。于当时,全真教与天师道同为道教之二大主流。王重阳极力调和儒、释、道三教之说,去除咒术、迷信之要素,而强调佛教(尤以禅宗)之教理与出家主义。其七大弟子称为‘七真人’,其中以丘处机尤见重于元太祖(1206~1227在位)。元世祖(1260~1293在位)时,由老子化胡经而引起一场激烈的佛道论争,道教失败,遂于至元十八年(1281)诏令禁断道教。由是,道教发展大受打击,教团势力亦逐渐衰微。此后,道教正式分为正一、全真两大教派,明代仍继续流传,至清代则渐次式微。在早期,道教势力兴盛时,教团组织每与国家权力相互结合,遂形成特殊阶层及专事修道者之宗教;至道教逐渐衰微时,则转而注重民众之宗教欲求,处处以民众生活与日常伦理为基础,乃有‘民众道教’之称,同时大量之善书与宝卷等亦应运而出,即所谓民众道教之经典。

道教主张人类之根本希望在于获得现世之幸运、幸福、长寿、繁荣,为达此一理想,乃积极劝人为善,举行除灾招福、祈祷咒术等之仪式,故道教信仰特含通俗色彩。由是,不仅其顺应性、适应性之幅度扩展,即其信徒阶级亦因之增广。道教之派别虽多,然一般而言,其基本信仰与教义仍在‘道’,认为道乃‘虚无之系,造化之根,神明之本,天地之元’,并谓宇宙、阴阳、万物皆由‘道’化生。所崇拜之最高神系由‘道’人格化之三清尊神,其中‘道德天尊’即老子。然宋代以后之民众道教则或为自然星宿之神格化,或为历史人物之神格化,如文昌帝君(学问之神)、吕祖(吕洞宾之神格化)、关圣帝君(关羽之神格化)、北斗神君(北斗七星之神格化)、玄天上帝(北极星之神格化)等。又道教修炼之具体方法有:服饵(服用仙药)、导引(一种柔软体操)、胎息(又称服气、行气,系将宇宙之元气吸入体内,以期不老不死之呼吸法)、符箓(符咒等之秘文)、房中(采阴补阳之法)、辟谷(避食由不纯之气所长成之谷类)、内丹、外丹等。宗教仪式有斋醮、祈祷、诵经、礼忏等。现存之道藏共有五四八五卷,系由明正统年间(1436~1449)刊行‘正统道藏’五三○五卷之后所追加补成者。此外,另有万历续道藏、道藏辑要等均为现存之道藏总集。(参阅‘三教论衡’612、‘佛道之争’2736)


佛学大辞典工具简介

佛学大词典内容相当广泛,包括佛教各种专门名词、术语、典故、典籍、专著、名僧、史迹等等本书对每条辞目首先注明其词性。

佛学大辞典工具使用说明

返回
顶部